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污染場地風險管控與修復研究基地(江陰)是在某歷史遺留農化地塊上建立的集污染土壤及地下水修復基礎研究、技術研發、裝備研制、科普教育一體化的野外科研平臺。基地將75畝風險管控中的有機污染場地作為“實訓場地”,致力于支撐各類科研項目的現場“實訓”小試、中試及應用示范與技術推廣。2024年以來,在生態環境部土壤環境管理與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組織和協調下,“土壤與地下水重非水相液體(DNAPLs)精細刻畫關鍵技術”等3個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將應用示范場地落地江陰基地。
3月28日,我所參與的“土壤與地下水重非水相液體(DNAPLs)精細刻畫關鍵技術(2023YFC3706000)”項目團隊在項目首席專家河海大學王錦國教授的帶領下,調研了基地科研條件和基礎設施;項目組擬利用基地存在DNAPLs的污染區,開展污染精細刻畫相關技術研究。
王錦國教授帶領項目組現場交流
4月8日—4月12日,在項目首席專家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馬瑾研究員的帶領下,“土壤與地下水多要素協同作用的環境基準制定方法(2023YFC3708700)”項目團隊30余人在基地開展現場踏勘、試驗方案論證、樣品采集等工作。
馬瑾研究員帶領項目組現場交流、試驗
5月31日,“場地非均質含水層污染物時空演化的高精度表征(2023YFC3706500)”項目首席專家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袁松虎教授一行對基地進行了現場考察,并計劃在基地開展氯代烴遷移轉化與修復的應用示范。
袁松虎教授與項目骨干現場踏勘
江陰基地“實訓場地”是典型農藥化工行業土壤及地下水有機復合污染(苯系物、氯代烴等)的代表,也是我國探索、實踐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的先驅。基地試驗條件成熟,集成“現場采樣-地球物理探測-實時監測-原位修復”全產業鏈優勢技術裝備,有效解決特定技術落地的配套技術支撐難題,保障上下游不同細分領域行業技術專家定向攻克技術瓶頸,為專項技術實地驗證提供最堅實的硬件支持。我所土壤中心張亞副研究員、楊璐副研究員等多名專家可為各項技術的應用提供現場技術指導。目前,江陰基地已成為10余項科研項目研發實訓場地,其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7項。江陰基地將持續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科技研發項目的申報、實施、成果集成提供全方位支撐。